Stories 見證如雲

  • 橄欖樹膏油 – 見證文章

    天倫樂:(心靈曙光) 繭居族背後的故事

    2019年7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今年6月,日本一名前政府高官殺死無業隱居在家的44歲兒子。那些躲在自己家裡不讀書不工作、長期倚賴父母供養的單身成年子女被稱為「繭居族」,也叫「啃老族」。在日本,繭居族的人數據估計高達一百萬。在香港,這類的社會問題人口也越來越有上升的趨勢,稱為「隱青(隱蔽青年)」。
    在輔導工作中,我也碰過好幾個這類個案。去年5月和6月曾在《號角》分享一位30多歲繭居在家的艾倫,他大學中途輟學,在家沉迷電子遊戲丶動漫世界,日夜顛倒地生活在虛擬世界裡,房間凌亂,雜物堆積,與外界隔絕。…閱讀全文

     

    天倫樂:(心靈曙光) 缺席父親

    2019年6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安夫婦來尋求輔導是因為他們在大學修課的兒子,一直不想畢業,也沒有朋友,除了上學,足不出戶,把自己關在房間內打電腦遊戲,是所謂的「宅男」。父母想盡辦法,成功地把兒子帶來見我。據評估,他的孤獨行為表現來自於社交焦慮和抑鬱情緒。社交焦慮與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的安全感有關,當事人往往過於敏感别人對自己的評價,且負面居多,看自己比別人差,與人接觸時很有壓力,有恐懼和焦慮情緒,於是會刻意避開社交環境。治療方案除了個人的認知治療改變自我形象低落的看法,增加自信;也需要參與社交活動小組,在小組內建立人際關係的被接納感及安全感。…閱讀全文

     

    天倫樂:(心靈曙光) 教養的迷思

    2019年5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孩子是幼苗,父母是園丁,小小幼苗放在滿有愛心和智慧的園丁手上可成為擎天大樹。父母愛子女,但有些傳統帶來的教養迷思,值得探討:在中國文化,父母管教兒女,視責打是正面的,因為愛他,所以要管教好他;不過,西方文化則視為是虐兒行為。打是使孩子身體受痛苦、懼怕而停止某種不良行為,縱使即時收效,但並不長遠,因為沒有根治孩子壞行為的原因,且會產生後遺症,孩子會記得被打的情景,情感受傷,留有陰影,對打他的父母產生隔閡。同時,孩子亦會因此學了用打來懲罰別人,以暴力解決問題。…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暴力孩子

    2019年4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幼兒園三歲班插班的小虎,短短幾個月已轉讀五間幼兒園,原因是有暴力行為,會打同學、打老師。小虎第一天就漠視老師的指令,喜歡做什麼就什麼,被攔阻時就打人。老師急忙求救,我到班上觀察他,他明白老師的話,但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不夠;和小朋友玩時動輒搶玩具,推人,非常自我。我約見遠在外州工作的父母請來開會。小虎和比他小一歲的弟弟曾被送回中國給外婆撫養,去年才跟外婆一起回美國。父母一直不在孩子身邊,外婆只能照顧起居飲食,不懂如何教養。…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愛需要時間

    2019年3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0-5歲是兒童心理發展最重要的時間,孩子首先接觸到的情感世界是在他的家庭裡面,孩子與父母情感發展是否良好與他日後是否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是建立孩子對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的發源地。小孩在成長中如果缺乏與父母親密的聯繫,會因著不同的性格延伸出不同的情緒行為問題,嚴重者會影響一生。….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母女情結

    2019年1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晶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很厭惡自己的母親,因母親是操控型、很自以為是。在青少年時期,晶與媽媽的關係就像「火星撞地球」,她結婚就是想脫離原生家庭。然而與父母的關係是無法逃避和中斷的,況且她是獨女,靠退休金過活的父母日漸老邁,需要她的支持與協助。媽媽近來喜歡去賭場,希望有多一些錢,晶本來就已經看不順眼,現在媽媽成為賭徒,更令她討厭。。…. 閱讀全文

     

  • 橄欖樹膏油 – 見證文章

    天倫樂: (心靈曙光) 突破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個案

    2018年12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上月曾分享德與薇的婚姻個案:德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他與人的相處困難,婚姻關係更有激烈的衝突。自戀型人格障礙其實不普遍,主動來尋求治療的很少,痊癒率亦很低,原因是這類患者的特徵是自以為是、逞強,很難會承認自己有問題需要調整,責任總是歸咎別人。德因為婚姻危機到了妻子要離開他的地步,才願意來輔導挽救他的婚姻。….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他為何難以與人相處?自戀型人格障礙個案

    2018年11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一對年輕夫婦德與薇,妻子感覺丈夫情緒不穩定,脾氣大,即使在外人面前也會直斥她,令她自尊心經常受傷。薇覺得德很自我中心,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吵得厲害時甚至彼此推撞。薇提出離婚,德不能接受,願意來接受婚姻輔導。
    薇與父母的關係不好,特別是媽媽在她的成長期經常貶抑她,使她沒有自信,她盼望丈夫能夠鼓勵幫助她,可是她感到很失望,丈夫經常指出她的缺點來批評她,使她受不了。….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過動症的治療

    2018年10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2016年的統計,全美國2-17歲孩子裡面,大約有600萬曾被診斷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其中超過一半在2-5歲時被發現,通常是入學後老師轉介而被診斷出的。男孩數目比女孩高出差不多三倍。
    許多過動症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或治療的幫助逐漸在青少年期減少,亦有兒童病者會持續至成人階段,只是患者人數佔全部成年人口的比例不高。通常過動症治療方案會採用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加藥物治療,而對於3-5歲兒童,一般都會先採用行為治療,同時亦讓父母有適當的訓練去幫助孩子改善行為。….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2018年9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去年9月剛開學不久,幼兒教育學校的老師把三歲半的比利轉介給我,因為比利在課室裡很活躍,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他個子高大,常常推撞及打小朋友。我去到他班上觀察他上課的情況,他不停地動,不留心聽老師說話,也不跟從老師的指示。
    我約見比利的父母,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情況。爸爸在外州工作,媽媽沒有上班,比利有個姐姐,兩個小孩都在美國出生,曾經送回中國給祖父母撫養,待至入學年齡時才接回來美國。….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父母延伸上帝的愛

    2018年6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上個月《永不放棄》文章介紹的個案——艾倫30多歲,患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和憂鬱症,把自己關在房間,日夜顛倒,沒有能力自我照顧和自立生活,父母極為擔心。父親坦然對我說,如果他的病不治好,將來父母離世後,他肯定會淪落為露宿者。然而父母不放棄,願意與他一起來尋求治療。。….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永不放棄

    2018年5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30多歲的艾倫患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憂鬱症並帶有焦慮情緒。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語言及認知發展正常,其中不少人智商偏高,患者主要問題是社交與人互動的困難、興趣狹隘及有強迫症狀行為。艾倫未能完成大學學業,曾做過一些短期散工,熱衷電子遊戲,一直躲在自己房間,沉迷在動漫世界裡,日夜顛倒;他的房間混亂、雜物堆積,家人對他的行為不滿,他更孤立自己,避開與家人一起進膳。….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突破和改善婚姻情感

    2018年4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上個月提到的珍妮與約翰「關係裡的安全感」真實個案,想在這裡進一步探討婚姻裡複雜的情感問題與出路。

    毫無疑問,關係裡最重要的是愛,特別在人際關係最親密的婚姻關係,愛的感覺更細膩和複雜。一個健康的婚姻關係,彼此會感覺到被重視(自我價值)、被接納(歸屬感),信任和被信任(安全感)。反之,假如感覺對方很自私、自己不被重視、自我價值受到貶低、感到被排斥、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等,那麼日常瑣碎事情都很容易觸發負面情緒行為。夫妻爭吵,經常是為了生活上鷄毛蒜皮的事,表面上歸咎彼此觀點不同、性格不合,處事方式分歧等等,但內裡其實是反映出關係裡的愛不夠多,以致彼此難以包容。….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心靈曙光) 關係裡的安全感

    2018年3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珍妮與約翰是一對年輕的夫婦,他們從小認識,是小學同學,愛情長跑,幾經波折,曾經生活分隔香港與美國兩地,珍妮甚至不理會媽媽的反對,堅決與約翰結婚,婚後相處竟然極為困難,徘徊離婚邊沿。他們主動尋求婚姻輔導是為了他們深愛的幼孩,希望盡最後的努力不讓孩子在破碎的家庭成長,孩子是他們願意尋求改善婚姻關係的最大的推動力。….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原生家庭

    2018年2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原生家庭」一般是指自己成長的家庭,至少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和祖父母三代。這是我們的人生遇到的第一個關係系統,最先影響我們的思想、性格和行為模式,並且有可能持續地影響我們的一生。每一個人今日的「我」,其實是結合了遺傳基因和後天成長環境的互動。原生家庭的文化背境、家庭經濟和父母的婚姻等對我們的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有一定的影響。…. 閱讀全文

     

     

    天倫樂: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2018年1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年輕的麗莎與丈夫都是基督徒,但經常吵架,有時候更會情緒衝動、彼此推撞,婚姻關係很痛苦。他們為了孩子,決心接受輔導,改善婚姻關係。

    他們倆的心靈各自帶著原生家庭遺留下來的創傷,夫妻在輔導當中,亦很容易會大吵起來,彼此的自尊心都很強,情緒很不穩定。…. 閱讀全文

  • 橄欖樹膏油 – 見證文章

    天倫樂: 一位父親的領悟 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真實個案

    2017年12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13歲的H,情緒低落,自信低,缺乏自律,社交困難,學業成績不斷下跌。經過7個月的個人及家庭輔導,H改變了不少,對學業重拾興趣,成績有顯著進步,生活有動力,進展令人滿意。H的父親寫下了自己在輔導過程中所領悟到的——

    我年幼被父親責打或粗暴對待時,會暗自咬牙發誓,等我今後有了孩子,我會如何地對他好,不讓他重走我走過的痛苦路程。但想不到當我成年了,也做了我曾經痛恨的那個父親角色的行為。…. 閱讀全文

     

    休士頓: 填滿孩子的愛箱

    2017年10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18歲的George與媽媽和外婆一起前來心理諮商,事前我就聽說他精神抑鬱、經常逃學。會談開始時,George坐在媽媽和外婆面前,顯得不自然和沉默。George的媽媽告訴我,他自高中開始便無心向學,常常遲到,逐漸變成曠課,後來乾脆不肯上學。他躲避家人,沒有什麼朋友,精神抑鬱,家人很擔心,但無法與他溝通。…. 閱讀全文

     

     

    天倫樂: 「兩面人」的孩子 兒童情緒行為真實個案

    2017年9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4歲的婷婷在班上是一個聰明聽話的孩子,她的媽媽主動提出要約見我,她說婷婷在家中判若兩人,經常發脾氣,非常固執任性,奶奶和媽媽都要遷就她,否則她會鬧情緒堅持下去,大家都不好過。婷婷還有兩個弟弟,媽媽需要做兼職,同住的奶奶幫忙帶孩子。…. 閱讀全文

     

     

    天倫樂 / 達福園地: 平衡式的教養

    2017年7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剛滿3歲的小櫻在課室裡經常發脾氣、哭閙,情緒不穩定。我約見她父母,只有媽媽來。她說小樱的爸爸在外州工作,幾個月才回來一次,家裡最近弟弟剛出世,多了一個嬰兒要照顧,她很累,覺得自己快要被小櫻的吵閙逼瘋了。可能媽媽忙於照顧小弟,忽略了小櫻,她以閙脾氣來爭取家人的注意(很多小孩會用閙情緒來引起別人的關注,以此來肯定家人對自己的重視)。我建議每當弟弟睡覺時,媽媽抽時間與小櫻一對一遊戲,不要視為一份工作,而是享受親子時間,讓小櫻的安全感提昇,情緒會較穩定,容易與媽媽合作。媽媽試了,情況果然有改善。…. 閱讀全文

     

     

    天倫樂: 衛星寶寶——幼童情緒行為問題個案

    2017年5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學前班老師把三歲半的小雪轉介給我,小雪在學校午睡時經常遺尿,也容易哭,害怕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獨自一個人玩,情緒不穩定。老師說小雪學習能力沒有問題,只是常常不肯回答。我約了小雪和媽媽一起來,她媽媽很憂慮,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小雪。我進一步了解背景,小雪在紐約出生,五個月大被送回中國給爺爺奶奶撫養,三歲才接回來父母身邊,三月回美國,九月送來學前班。媽媽說小雪好像很怕她,和她說話時她只是眼光光地看著媽媽不回答。小雪有一個弟弟三個月大,爸爸在外州餐館工作,每星期回家一次。媽媽忙於照顧弟弟,對於小雪的情緒行為問題感到很頭痛,壓力很大,自己的情緒也變得不穩定,夫妻關係呈現緊張。

    小雪的情緒行為是「衛星寶寶」常見情況。…. 閱讀全文

     

     

    填滿孩子的愛箱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詢師)

    刊於【號角月報】2017年3月 健康天地

    18歲的George與媽媽和外婆一起前來心理諮商,事前我就聽說他精神抑鬱、經常逃學。會談開始時,George坐在媽媽和外婆面前,顯得不自然和沉默。George的媽媽告訴我,他自高中開始便無心向學,常常遲到,逐漸變成曠課,後來乾脆不肯上學。他躲避家人,沒有什麼朋友,精神抑鬱,家人很擔心,但無法與他溝通。

    我轉向George,首先肯定他願意與媽媽和外婆來談話的勇氣。…. 閱讀全文

  • 橄欖樹膏油 – 見證文章

    快樂誰操控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詢師)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12月 健康天地

    小琴與丈夫來尋求輔導,想改善夫妻之間的溝通和關係。小琴性格爽直,有話直說,有問題就需要說清楚;而丈夫性格內向,沉靜寡言,是實務型,不喜歡表達感受,夫妻之間有衝突時他只會生悶氣,不說話,逃避面對。小琴訴說丈夫那種逃避處理問題的反應使她痛苦。丈夫陪她來兩次就不肯來了,小琴很失望。

    小琴自幼成長的家庭感受不到溫暖,青少年期很反叛,……閱讀全文

    幼兒特殊教育服務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詢師)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10月 健康天地

    每年9月開學,是幼兒院老師最大挑戰的時候,三、四歲的幼童,初次上學,需要適應新環境很不容易,最常見的是分離焦慮,哭聲迴盪在課室之間此起彼落。過了適應期,情況未有改善者和其他有情緒行為的兒童,老師都會轉介給我。我會到課室裡觀察他們,也會約見他們的父母,了解家庭背境及成長經歷,提供父母有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知識及有效的處理孩子情緒行為方法,亦會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三歲的安娜是孿生兒,她和早她幾分鐘出世的哥哥安安讀同一班。安娜坐不定,多動,不跟隨老師的指引,她喜歡什麼就做什麼,老師一攔阻,她就大發脾氣,整個人在地上滾,不肯起來,很固執,可以和老師對抗糾纏很久,老師很頭痛。我見了她媽媽,她只有這對孿生兒,父母都忙於工作,很多時候都需要親戚或朋友幫忙照顧孩子。……閱讀全文

    思覺失調症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詢師)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8月 健康天地

    精神病患者在治療中,極需要家人的愛與支持。許多華人對精神病不了解,諱疾忌醫,也不肯面對自己或家人有精神病的事實,反而導致病情惡化,引致病者和家人受到更大的痛苦。

    多年前,筆者在一間社區服務的精神健康機構工作,有一個華人家庭,年輕的媽媽在青少年時期患上了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俗稱精神分裂症),斷斷續續有看精神科;……閱讀全文

    走出抑鬱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詢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6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29歲單身的彼得只有他和姐姐在美國,一直由在台灣的家人資助他讀書。彼得原與結了婚的姐姐一起住,但姐夫看不起他,所以他搬了出來,與幾個留學生一起租房子住。彼得的情緒越來越憂鬱,且有自殺念頭,姐姐急了,幫他找了精神科醫生,且帶他來接受心理輔導。因著姐姐的愛和關心,彼得願意接受治療。第一次見我時,他問我是否只是聽他說話,他說他曾經在大學時見過心理輔導,他覺得沒有用。我告訴他,除了聽他說話外,我會與他一起探索問題的原因與出路,他對我的回答起了很好的反應。

    彼得家中排行第三,是老么,哥哥和姐姐讀書成績很好;他自小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和姐姐,缺乏自信,畏首畏尾。爸爸恨鐵不成鋼,經常責罵他,媽媽卻過分保護他,樣樣事都為他安排、幫他決定,養成他倚賴的習慣。……閱讀全文

    缺乏自信 ─兒童情緒問題─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4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我在去年10月份的《號角》曾經介紹一個四歲女孩芳芳「選擇性緘默」的情緒行為問題,今次我想介紹小她一歲的妹妹玲玲,她們生長在同一個家庭,父母都忙於工作賺錢,兩姊妹都交由祖母照顧。幼兒園開學不到一個月,老師已轉介玲玲來見我。雖然玲玲沒有像她姐姐一樣不說話,但她的話很少、音量很低,膽怯、被動和經常一副鬱鬱寡歡的樣子,缺乏孩子的活潑天真。她的情緒影響了她的學習興趣及社交能力,這是老師轉介她來輔導
    的原因。

    我每星期都會見玲玲一次,與她進行遊戲治療(Play Therapy),她很喜歡,很快就投入遊戲,她的智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都合乎同齡孩子水準,但是她不能面對失敗,如果在遊戲過程中,她眼見自己落後的話,就會拒絕玩下去。這是懼怕失敗和缺乏自信的表現,非常在意自己是否成功,會逃避困難和挑戰。……閱讀全文

    改變永不遲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1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米高讀小學四年級,父母不斷收到學校對米高的投訴──不專心上課、粗魯地推同學、與老師不合作;老師責備他時,他會突然大笑起來等。父母把他帶來輔導求助。米高是獨子,父母是上班族,他的課餘時間活動總是安排得滿滿的。第一次見米高,他很緊張,注意力不集中,我與他玩遊戲(Play Therapy),他慢慢輕鬆下來,發現他注意力可以很集中,智力也與年齡相符,媽媽說老師也是這樣評價,他有能力但不肯付出努力,只喜歡打遊戲機,學業成績每況愈下,父母很擔心。

    米高爸爸性格內向,媽媽卻很愛說話,夫妻關係不錯,但社交圈子很小,他們的注意力全放在米高身上,對他太過保護,米高的心理年齡比生理年齡低,有衝動與幼稚的舉動,他渴望有朋友,但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很敏感別人對他的反應,覺得別人不喜歡他,就會變得沮喪或憤怒。……閱讀全文

  • 選擇性緘默 ──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5年11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幼兒園開學幾個月了,四歲的芳芳沒有說過一句話,不過她明白老師的指示,也能與同學合作,然而老師無法與她溝通,因她不回答任何問題,也不告訴老師她要什麼,不過老師猜對了她會點頭。常常接送她的祖母說她在家裡說話非常多。她父母曾回中國四個月,由祖父母在家照顧,情況轉壞,午睡時尿床,拒絕參與課堂活動,獨自在課室一角。我在學校裡見芳芳,進行遊戲治療(Play Therapy),她很投入玩遊戲,聰明,但膽怯,情緒不易表露,像個抑鬱的孩子。我每星期去見她,慢慢地她與我熟絡,在一對一情況下開始說話,雖然話不多,但已是一個突破。

    我約見她父母,其父給我看她在家中玩得很瘋的錄影片段,他們搞不懂為何她在家之外的環境就不說話。我解釋這是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的情緒行為問題,每學年在一百個學生當中我總會遇到一、兩個這樣的學生。成因複雜,與缺乏安全感和焦慮有關。孩子天生需要父母愛的孕育,特別是性格內向的,被愛和被重視的情感需要很強,如從父母處得不到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會很低;家是感到安全的地方,出外在社交場合就害怕緊張,這類幼童新接觸學校群體時適應困難,有壓力,出於保護自己,而把自己「包」起來。父母忙於工作賺錢,芳芳出生後大部分時間跟著祖母;父母數月不在身邊更增加她的不安全感和焦慮。……閱讀全文

    誰能明白我?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青少年情緒個案,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一位心理學教授曾訪問筆者,這個案的治療方法被放入該教授最新的心理學參考書著作。刊於【號角月報】2015年8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安妮一直有見心理醫生,參加心理治療,在學校的特別班上課。接近青春期,情況趨惡劣,初中一半時間曠課,更因上課時與老師爭執,向老師扔刨鉛筆機,被罰停課,兒童保護局介入並轉介安妮來家庭輔導。

    安妮六個月大時送回中國親戚家寄養,五歲再接回來美國入學,媽媽在衣廠車衣,她從來沒有見過生父,只知道他嗜賭、遊手好閒,媽媽與他離異了。媽媽再婚,生了小她八歲的妹妹,後父對她很好,他在外州餐館工作,一個月回家一次,她也很愛她的妹妹。安妮對媽媽佔有慾很強,媽媽跟誰多一會兒她都會不高興,常常投訴媽媽工作加班不理她。媽媽在家時又常常與媽媽吵架,又不愛上學,媽媽快給她搞瘋了……閱讀全文

    焦慮強迫症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5年5月 健康天地-心靈加油站

    少玲有不少奇怪的想法──任何東西掉在地上撿起來都要去洗手,因為怕有細菌,不洗會不安;洗手時,恐怕滴水在地上會使別人滑倒,危害他人生命;拿起雨傘又怕傘頂的尖頭會無意中刺傷人,很擔心;過馬路怕自己冒失引致汽車司機會因閃避她而發生車禍等等。丈夫說她神經病,少玲不敢向公司同事透露這些憂慮,怕老闆知道會丢了工作。這些意念頑固地盤踞在她腦裡,揮之不去。四年前她開始失眠,情況越來越糟糕,晚上常睡不著覺;她就很緊張,拼命在網絡上找資料,想找出失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胡亂找到一些駭人聽聞的資料,令她更擔心。她越緊張就越睡不著,往往到快天亮時才瞌上眼睛,白天又要上班工作,很累。最後終於忍不住去找精神科求醫,精神科醫生轉介來作心理治療。

    少玲剛過40,20歲時隻身移民美國投靠親戚,因為英文不好,找不到好工,捱了不少苦。她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小孩是第一段婚姻的,丈夫在孩子三個月大時另結新歡與她離異,那時候她曾自殺但沒成功。 ……閱讀全文

    誰願意孤獨?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5年3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輔導室是我工作坊,是心靈傷口尋 求治癒、關係重整的工場。

    23歲的大衛在大學修課,好像永遠修不完,沒有朋友,獨來獨往,除了上學、做健身,其他時間都是關在自己房間,在電腦前度過;父母不知怎樣與他溝通,越關心他,他越顯得煩躁。 父母終於成功勸服大衛嘗試接受治療。與大衛面談時,他異常緊張焦慮,手腳不安地不斷擺動。他說話不多,但願意講出內心感受:從中學開始,在社交場合 感到強烈恐懼,害怕與人交談;他覺得自己「不正常」,擔心自己的緊張表現被人注意而令自己難堪,所以與人保持距離,避免接觸,用逃避來保護自己。

    不少所謂性格內向,沉默、不喜歡社交的人,可能是內裡自我形象不穩,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焦慮的根源是害怕,是對未發生的事情估計會應付不來的一種 心理投射的負面感覺。……閱讀全文

    心靈輔導改變人生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5年1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輔導室是我工作坊,是心靈傷口尋 求治癒、關係重整的工場。

    人生如征途,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需要進入、適應和跨越,每個階段都有要學的功課與不同挑戰,假如在某一階段失敗或滯留的話,會衍生更複雜的問題。例如婚姻破裂,不單是夫妻二人的痛苦,亦造成兒女的 創傷。尋求輔導最多的是人際關係問題,特別是重要的關係: 如家庭關係、夫妻關係等,最使心靈折騰。

    來尋求輔導的人好像是坐在困境的暗室裡, 我的工作是要把他的暗室窗戶的百葉簾打開, 讓光透進來,使被輔導者有新的眼光看所面對的困難;繼而要幫助被輔導者發掘他蘊藏的生 命能力,用正面的態度來處理面對的問題,所以,輔導是使生命更臻成熟。……閱讀全文

  • 關係困局的出口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4年11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美芳來尋求輔導的時候,她感到自己抑鬱的情緒到了差 不多崩潰的邊緣,她不想活下去,但知道自己是基督徒, 是不應該自殺的。美芳一直很愧疚自己在人生上半場作出 不少錯誤抉擇,特別是在婚姻及兒女的照顧上。美芳能力 很強,但自我價值很低,童年時她媽媽偏愛哥哥而忽略了 她,父母婚姻關係有家庭暴力──結婚是逃離家庭的出路, 她嫁了一個自己不太愛的男人。
    婚後,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自己的事業裡,以事業成就來 釐定自我價值。她不滿意自己的婚姻,不願意與丈夫兒女一 起移居美國,丈夫獨自帶著兒女在美國,孩子們過了沒有母 親的十年單親家庭生活。後來,美芳來美與丈夫復合,但情 况不是她想像得那般容易,大家同一屋簷下,卻心隔天涯。 長大了的兒女一直不能撇開心底對媽媽曾經拋棄他們的怨 恨,與美芳的關係像一塊破鏡存著裂痕,美芳感覺很痛苦。。……閱讀全文

    贏取自己的空間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4年9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東尼要升12年級了,卻整天沉迷電腦遊戲,自我封閉,除了上學外, 與外界隔絕,父母非常擔憂。爸爸成功地把東尼帶來尋求心理輔導, 一個高個子、內向、寡言的青少年,我單獨見他,我向他解釋輔導中 的保密──除了涉及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之外,他在輔導中所分享的內 容,若沒有他的同意,就算父母提問也不會透露,東尼放鬆下來逐漸 打開話匣子。東尼看他的家庭關係很負面──父母婚姻有問題,已分居 多年;爸爸獨居在家附近,每次來看他時總是嘮叨;媽媽管他像管小 孩子一樣,令他很討厭;他與弟弟們性格又合不來;他對同住的親戚 也很不滿。他感覺他的家糟糕透頂,很想儘快有能力賺錢,離開這個 家。東尼數理能力高,但語言表達能力弱,故此在社交上缺乏自信, 使他更趨向喜歡躲在電子虛擬世界中,沉迷打機逃避現實。。。……閱讀全文

    生與死的十字路口

    文/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4年7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的淑芬,帶著自殺的念頭來找我輔導。淑芬患有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on),看精神科醫生已兩年,情況未見好轉, 停了藥,精神更每況愈下,兒子學校的社工轉介她來接受輔導。淑芬兩個兒子都很活躍頑皮,大的六歲,小的兩歲半,經常爭吵打架;小兒子性格很固執且有語言發展遲緩 (speech delay) 問題,常鬧彆扭和發脾氣,這都容易刺激淑芬情緒激動,當她感到情緒快要爆炸時,會有衝動想把兩個兒子扔出窗外,自己也跳樓。她也有想過跳海自殺,把兒子們一起帶「走」。
    原來,淑芬經歷過婚姻失敗, 丈夫離她而去,對她的心理造成重創;現任丈夫──兩個兒子的父親,勤奮負責但不善辭令,餐館工作時間又長,對太太情緒的波動不知所措,夫妻經常為教養孩子瑣事吵架。淑芬感覺很孤單,人生很失敗,每天面對緊張生活和管教孩子困難是個噩夢。淑芬有典型的憂鬱症病人的負面思維:極度自卑、孤單、看環境很糟糕、 沒有幫助和出路、前景一片灰暗。。。……閱讀全文

    改變從自己開始

    文/飛君(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4年2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化名
    吳太太的14 歲女兒一直品學兼優, 今年更考上高中名校,甫料開學不久, 就因在商店偷東西而被捕。吳太太憂 心忡忡地來尋求輔導服務,她丈夫做 生意,家庭經濟環境不錯,無法相信女兒會做出這種事。 當她查問時,反被女兒責怪她逼自己去讀競爭性最大的學 校,功課壓力太大,才跟了壞同學犯事。吳太太惶恐女兒 被起訴會影響前途,況且她一片苦心希望女兒出類拔萃, 反被女兒埋怨,感到很委屈。丈夫是沉默苦幹型,除了負 擔家庭經濟外,對家人特別是妻子情緒和家務的支持非常 缺乏,家庭裡裡外外大小事宜都要吳太太獨自處理,還有 一個患自閉症幼兒,她不斷為家庭勞心勞力,卻很少得到 家人肯定。吳太太感到很疲憊,她的憂慮、沮喪、孤單和 挫折感,在輔導過程中傾瀉而出。
    吳太太來尋求幫助是一種正面動力──輔導不單提供她 情緒渲泄、舒緩壓力的空間,更幫助她了解到她對婚姻的 不滿及對女兒一些過高的期望,往往造成自己很大的壓力。 吳太太開始重新釐定價值取向,重視女兒的感受高於成績 表現,學習把自己對女兒的關愛不單用行動,也能用言語 表達出來。華人父母傳統是用照顧供應兒女的需要來表示 愛,譬如供書教學、為他們煮食洗衣等,很少親口說愛他 們,而口裡出來的多是要求和責備,很容易形成子女自我 形象偏低、感到家庭不夠溫暖和支持度低,造成兩代人之 間的隔膜和張力。。。……閱讀全文

  • 婉嫻的故事

    文/飛君(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刊於【號角月報】2013年12月 天倫樂-心靈加油站

    68 歲的婉嫻前來角聲輔導中心求助,她受不了婚姻及兒女關係問題的折騰,患有憂鬱症已超過30 年,她跟丈夫爭吵時,會用頭撞牆,如果在車上,她有強烈衝動想打開車門跳出去。
    婉嫻有一個不愉快的成長背境──父母不和,有家庭暴力,媽媽偏愛她的哥哥,經常責打她。她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小學五年級曾服毒自殺獲救。她為了儘早 離開家庭,嫁了一個與之沒有什麼感情的男人,雖然丈夫愛她,但是她卻沒法回應他的愛。生了一子一女,兩個孩子已成人,但都有嚴重的情緒問題。已婚女兒因身 體有痼疾,治療後在康復期間;婉嫻週間住在女兒家照顧她,週末才回丈夫處,但與女兒相處常吵架,大家情緒都很不穩定,她經常不是悻悻然離去,就是哭著回 家。婉嫻覺得自己很失敗,是不勝任的妻子和母親。。。……閱讀全文

  • 心靈小憩: 罰單的故事

    2017年5月
    柯津雲

    剛來時,就有朋友告訴我:在紐約開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吃罰單」;這裡的規矩特別多,動不動就會違規,被警察開罰單。果不其然,還不到三個月,就拿了四張罰單,超過200塊錢了!可是感謝神,每張罰單我都交得心甘情願,因為藉每張罰單都更加地知道神、想到耶穌,特別是人的罪和耶穌基督的救恩。

    罰單連四張  …. 閱讀全文

     

    心靈小憩: 爸爸好像變了個人

    愛中道別

    文/津雲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12月 生命的旋律

    秋天的暮色裡,探訪完黃伯伯,從老人院出來,心裡突然有一種很深的難過,是許久沒有過的。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探望黃伯伯已經兩年多了。黃伯伯的太太兩年前去世,臨終前委託我們照顧他。他們夫妻無兒無女,也沒有其他親人在美國。他得帕金森症已經多年,不能走路,坐在輪椅上。他非常安靜,據說年輕時就這樣,話很少。他不累的時候瞇著眼笑笑看著我們,聽我們說話,累了就低著頭打瞌睡。……閱讀全文

    比死亡更堅強的愛

    文/津雲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5月

    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安妮和錦泉之間的愛情,我想到的是「堅強」。35歲的錦泉癌症復發,住進臨終病房;他15歲時做了第一次手術,那以後一直活在病魔的恐嚇中;是安妮這個女孩給了他勇氣活著。最後的幾個月,安妮衣不解帶地每天服事在他身邊,直到把他的骨灰撒在大海裡。
    愛情真是堅強!可以使人甘心放下一切,為之癡狂而義無反顧。電影、小說和現實中,都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堅強的愛情可以使人面對苦難,甚至面對死亡而有勇敢活下去的力量。面對這樣的愛情,不由肅然起敬。
    可是,死亡比愛情更堅強!……閱讀全文

    好好說再見

    文/津雲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4月

    如何面對生命末期的挑戰?1960年代末,心理學家Elisabeth Kübler-Ross,根據對末期病人的大量觀察,提出病人情緒反應五階段論,有人稱之為「悲傷五步曲」: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憂鬱和接受。

    ◎悲傷五步曲
    大部分病人的第一反應是震驚和恐懼,拒絕接受:「不可能!肯定是醫生搞錯了。」當確定是無法否定的事實時,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憤怒:「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怒氣會針對身邊的人、環境、自己,甚至上帝。曾有位病友常常提起:「都是我那可恨的丈夫讓我常常生氣,使我成為今天這樣!」
    病人還會跟造物主討價還價:「讓我活著看到我的孩子畢業就好。」或者「如果讓我的病好了,我一定相信你。」但當看到治療無效,身體一天天轉壞,就會陷入憂鬱甚至絕望,想放棄:「反正都要死了,做這些還有什麼意義?」在五部曲裡,最後一個階段才是「接受」,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平靜地面對,坦然接受死亡和分離,並做好道別的準備。!……閱讀全文

    安枕無憂不怕失眠

    刊於【號角月報】2016年1月

    本文是根據角聲橄欖樹全人關懷事工舉辦的心理健康講座──執照臨床社工師梁靜心姊妹主講的「安枕無憂」內容,由柯津雲姊妹結合相關資料整編。心理健康講座的錄影DVD可向角聲大眾傳播部購買。橄欖樹心理輔導服務查詢請電(718)799-8239。

    ◎服用安眠藥前要考慮的事項
    很多失眠的患者容易依賴安眠藥,但事實上安眠藥沒辦法治療長期失眠,而且有些安眠藥還有明顯的副作用。在選擇使用安眠藥之前,儘量先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改善睡眠,要知道失眠本身不會傷害你的身體及精神,不要因為睡不著覺而焦慮。改變自己的睡眠環境和習慣,睡房要舒服通風,日間不要睡覺,睡前四小時不要飲酒、抽菸、喝咖啡、做運動。最重要的是睡前把所有掛慮都放下。
    ……閱讀全文

    認識失眠

    刊於【號角月報】2015年12月

    睡覺本是人們生活自然而必須的一部分,是最簡單、最享受的,但在現代社會裡,卻有許多人為要入睡而徹夜掙扎,甚至白天想到晚上的輾轉反側就焦慮不安。據統計,在美國大約有30%的人有失眠的問題。

    ◎對睡眠的誤解
    人們對睡眠有一些常見的誤解,比如「失眠會引致精神病或身體上的嚴重疾病」;「如果沒有睡滿八小時,就會感覺到很疲倦」;「在睡眠中作夢,會影響睡眠品質」;「酒精能幫助睡眠,睡前喝點酒是好的」等等。這些講法都是不正確的。對睡眠和失眠多一點認識,可以有助預防失眠和正確面對失眠,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懼,甚至可以改變生活習慣,而做到安枕無憂。
    ……閱讀全文